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太极拳 招熟而懂劲·行拳若流水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在浩瀚的中华武学体系中,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哲理内涵和内外兼修的修炼路径而独树一帜。一部于一九三五年由赵堡太极拳名家杜元化先生编著的《太极拳正宗》 系统性地为后世揭示了一套完整而深邃的修炼阶梯。该典籍不仅是赵堡太极拳流派传承的里程碑式文献,更以其提出的“十三式手法”与“七层功夫”理论,为太极拳的修习者构建了一条从初窥门径到登堂入室,乃至超凡入圣的明晰道路。此体系将拳法招式、技击应用与道家内丹养生修炼紧密结合,形成了一个“拳道合一”的有机整体。
《太极拳正宗》所提出的修炼核心,并非孤立的招式或零散的技巧,而是一个以“圆、上、下、进、退、开、合、出、入、领、落、迎、抵”这十三个字为基石,贯穿于七个不同层次功夫之中的立体框架 。这十三个字并非十三个独立的动作,而是十三种内蕴的劲力、意念和法则。修习者在演练任何一个拳架势子时,都必须将这十三个字的内涵融贯其中,使其无处不在 。而七层功夫,则是实现这十三个字从初级到高级、从外显到内化、从有形到无形的实践路径和境界标志。每一层功夫都对应着特定的修炼核心、练法用法,以及道家静功的不同修证阶段,层层递进,环环相扣。这种将武术技击与生命修炼次第清晰地进行对应的阐述,在传统武学典籍中甚为罕见,体现了其理论的高度系统性与完整性。
第一层功夫:一圆空圈缠与捆——筑基之始,身心归零
修习之初,首重“圆”字。此阶段要求习练者在每一个动作中,都追求轨迹的圆融无碍。两手运行,如背丝缠绕,在空中划出无形的圆圈 。这种练法被称为“缠法”,其核心在于培养周身协调、劲力连贯不断的身体知觉。从技击应用上看,这种圆转的缠丝劲可以巧妙地将对手引动、控制,最终实现“捆法”之效,使其动弹不得。在这一层,尽管左右手已有虚实之分,但劲力本身尚不分明显的阴阳,是一种浑然一体的初级整合。
其深层含义远不止于此。在道家修炼的语境中,这一层对应的是“惟见于空”的境界。通过外在形体的画圆,引导内在心念的放空。如老子所言,要达到“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;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;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”的境地。这意味着习练者要涤荡心中的杂念,放下对身体外形的执着,让整个身心仿佛置于一个“空圈”之中。这个“空”,并非虚无,而是一种清净、灵敏、能容纳万有的状态。它是所有高深功夫的基石,只有将后天的僵硬拙力与繁杂思绪清空,才能为先天一气的萌生提供空间。因此,第一层功夫的本质,是通过外在的“圆”来证悟内在的“空”,完成从后天向先天的初步转化,是整个修炼体系的奠基工程。
第二层功夫:两仪上下分阴阳——内气萌动,阴阳平衡
当“圆”的功夫纯熟,身体内外渐趋虚静之后,便进入第二层“两仪上下分阴阳”的修炼。此层对应“上、下”二字。《易》云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”在拳法中,两仪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身体内部的阴阳动静。此阶段的修炼,要求习练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并运用体内的“阳升阴降”。清灵之气上升,使上盘轻灵而不飘浮;沉厚之气下降,使下盘稳固而不僵死。如此,上轻下固,根基稳健,方能有效化解外来之力。其练法为“波澜法”,意指身体如同水波,随感而应,连绵不绝;其用法为“就法”,即顺随对方来力,不与之顶抗,借力打力。
在道家静功层面,这一层是内气修炼的正式开始。习练者通过意念导引,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体内清气上升、浊气下降,上下之气交通贯穿,达成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。这种平衡是祛病强身、培补元气的关键。武学与养生的统一在此初见端倪:拳架中的上下相随,既是技击中稳定自身的法门,也是导引内气运行、调和脏腑的内功。可以说,第二层功夫是将第一层“空”的体悟,转化为内在能量真实流转的实践,标志着习练者从外形模仿进入到了内气感知的阶段。
第三层功夫:四象进退顾盼定——中宫稳固,内外相合
由两仪生四象,功夫进入第三层。此层对应“进、退、顾、盼、定”这五个字,其中“顾”为少阳,可视为半进;“盼”为少阴,可视为半退;“定”为中枢。这五者恰好与步法紧密相连,构成了空间动态中的平衡。在拳法练习中,此阶段要求手法与步法高度协调,做到“沾、粘、连、随”四字要诀,如影随形,让对手进退失据。其用法为“伏贴法”,如同膏药紧贴,使对方有力难施,无隙可乘。无论在立圆还是平圆的运动中,都能清晰地分化出进、退、顾、盼的微妙变化,而核心始终在于那个不动的“定”。
在道家修炼中,此层功夫意义极为重大,它对应着五脏之气的调和。五脏分属五行,即肺金、肝木、肾水、心火、脾土。所谓“得中土者得天下”,此处的修炼关键在于“守中”,即意守脾胃所在的中宫丹田。通过将心意沉入丹田,内视内守,使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脏之气在中宫汇聚、和合,从而培养那一点真阳,即“先天一气”。拳法中的“定”,正是内功中“守中”的外在体现。步法的进退顾盼,如同五脏之气的升降出入,最终都要归于中宫的稳定。这一层将拳法的空间动态,与人体内在脏腑的能量动态联系起来,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内外合一,为后续更高级的内丹修炼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第四层功夫:乾坤开合采捌按——玄关一窍,天人感应
四象生八卦,功夫至此,已然登堂入室。第四层以“乾、坤”二卦为象征,对应“开、合”二字。乾为天,主动,为开;坤为地,主静,为合。在拳法上,习练者双手之间所抱的“气球”已非虚幻,而是能够与丹田之气相通,真实地感受到其大小变化。合,则混元一气,归于丹田;开,则阴阳分明,弥漫周身。其练法为“抽扯法”,用时则为“撑法”,皆是开合劲的体现。抽可为“采”,扯可为“捌”,撑可为“按”,这正是传统太极十三势中“采、捌、按”三种劲法的来源与高级运用 。在交手之中,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开合,阴阳相推,变化无穷。
道家修炼至此,是一个关键的突破。它对应着“打开玄关一窍”的重大节点。“玄关”是先天一气凝聚之所,是凡人通往超凡的门户。此窍一开,人体这个小宇宙便能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感应,即“天人合发”。所谓“开”,即是打开此窍;所谓“合”,即是与天地之气交融贯通。此时,方能真正领悟“天地之道浸,故阴阳胜,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”的真谛。第四层功夫标志着习练者由后天返先天的修炼取得了决定性成果,不再是单纯地在自身体内鼓荡气血,而是开始与宇宙能量进行交换,拳法的威力与境界也随之发生质的飞跃。
第五层功夫:坎离出入捋变棚——水火既济,炼己之功
第五层以“坎、离”二卦为象征,对应“出、入”二字。坎卦为水,外阴内阳;离卦为火,外阳内阴。在道家内丹学中,此层是核心的“取坎填离”功夫。所谓“取坎填离”,就是抽取坎卦中的那一点真阳,去填补离卦中的那一点真阴,使后天的“心火”下降,先天的“肾水”上升,达成“水火既济”的局面。此过程需要“勿忘勿助”的火候来调控,既不能懈怠,也不能拔苗助长。功成之后,可得纯阳之体,浑然一气。拳法上,此层练的是“催法”,是内气鼓荡催发形骸;用的是“回合法”,引化拿发,转换自如。此处的“捋”劲,正是坎离变化的体现,而“棚”劲则是水火交融后产生的圆融饱满之内劲的外在显现。
此层的深意在于“炼己”。“取坎填离”并非简单的意念搬运,而是对心性、情欲的修炼。心火炎上,代表思虑、欲望不止;肾水下流,代表元精的耗散。只有通过高度的觉知和定力,降伏心猿,锁住意马,才能真正实现水升火降。拳法中的“出入”,不仅是肢体的伸缩,更是意念与内气的出入有度,收放自如。这一层功夫,是将内在心性的修炼与能量的转化紧密结合,是通往更高境界的必经之路,其难度与深度非前四层可比。
第六层功夫:震巽领落挤肘靠——风雷激荡,丹苗初成
第六层以“震、巽”二卦为象征,对应“领、落”二字。震为雷,巽为风,风雷相薄,气象万千。在拳法中,此层表现为“抑扬法”,动作起伏有致,刚柔并济,静如山岳,动如风雷。其用法为“激法”,能于瞬间爆发出惊人的穿透力与破坏力。“挤、肘、靠”这三种近身短打的劲力,正是在此阶段得以完善,它们是风雷之力的具体应用。
在内丹修炼中,此层对应着“丹苗”的形成。道家将“神、气、精”称为“上药三品”,此阶段正是这三者高度凝聚的结果。“领”,是精气凝聚后,贯穿尾闾,沿督脉上行,直通头顶泥丸宫的过程。“落”,则是神气相合后,沉入下丹田,结为丹种。修炼中所出现的“普化一声雷”(震)和“白云朝顶上”(巽),正是此番景象的真实描述。拳法中的“领”劲,是提起精神,引动内气上行;“落”劲,是气沉丹田,稳固根基。这一领一落之间,形成了拳势的抑扬顿挫,也模拟了内丹结胎的动态过程。此时的习练者,一举一动皆有风雷之势,内外合一,神气充盈。
第七层功夫:艮兑迎抵称时机——神明自出,返老还童
第七层以“艮、兑”二卦为象征,对应“迎、抵”二字。艮为止,为山;兑为悦,为泽。在内丹修炼中,丹苗形成之后,需经“百日功灵”来温养,这个“养”的过程即是“迎”。待到火候充足,则“默朝上帝,一纪飞升”,破壳而出,大功告成,这便是“抵”,意为到达彼岸。此时,“圣功生焉,神明出焉”。艮卦也象征衰老,兑卦则象征童年。能达此功者,可由衰返壮,由老还童,身轻体健,鹤发童颜。
在拳法上,此层练的是“称法”,用的是“虚灵法”。“称”,如同天平,能精确地感知对手劲力的微小变化,分毫不差。“虚灵”,则指此时的身体已然“全体透空”,无形无象,只有一点灵明觉照存在。交手中,对方来力,“时至神明”,自然而然就能化解;对方欲退,“机动神随”,无需思考便能跟上。化与发只在一念之间,出神入化。山泽通气,变化莫测,正是此层境界的写照。
此层功夫,已超越了招式和劲力的范畴。习练者不再是“使用”太极拳,而是“成为”了太极拳。身体成为一个虚空的通道,所有的反应都源于那份“神明”,而非后天意识的判断。这便是“根出于一,而化则无穷”的太极至高境界。
《太极拳正宗》所阐述的七层功夫,为太极拳的修炼提供了一个从形、到气、到神,从武技、到养生、到证道的完整路径。它深刻地揭示了太极拳的本质并非单纯的格斗术或体育运动,而是一门直指生命本源的“性命之学”。前三层功夫重在调整形体、调和气血,为筑基培元;第四层是承前启后的枢纽,打开了天人合一的门径;后三层则是内丹修炼的精髓,是能量与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和兴网-在线炒股配资选择配资-重庆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